-
为了与国际接轨,控制和减少电子信息产品废弃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并促进生产和销售低污染电子信息产品,信息产业部、国家质检总局等七部门于今年3月2 日发布《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将于2007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该办法规定:凡列入《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重点管理目录》的产品中所含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必须符合相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且经过强制认证才可以进入市场,因此该办法也被外界称为“中国环保指令”。
改进供应商管理是应对“中国环保指令”的重要环节
《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的实施,对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推进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确保电子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同时,它也给国内电子信息产品企业带来成本控制和替代品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压力。更重要的是,该办法对电子信息产品的市场准入设定了严格的环保条件,这意味着电子信息产品企业(以下简称:电子企业)必须尽快完善对供应商的管理,提高产品环保设计能力,改进相应的生产工艺,降低环保改造的成本,提高对环保技术要求的适应能力,企业才能够生存和发展。笔者认为,在上述各个环节中,最重要的是改进供应商管理模式。
第一,在电子制造业动态供应链环境下,越来越多的电子企业依靠其在产品设计、制造或分销领域等优势定义其核心业务,而通过向供应商采购的方式填补其非核心业务环节。国内电子产业的上游供应商,尤其是占了整个产业链30%左右的中小企业,大多对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要求认识不足,而且由于人才缺乏、资金有限、管理不规范等原因,普遍存在着污染控制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这就要求电子企业实施有效的供应商管理,以保障采购的原材料符合质量指标和法律法规要求。
第二,由于我国目前并未建立起完善的企业诚信制度,广大消费者更多地认同第三方认证,《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规定了将列入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重点管理目录的产品纳入CCC强制性认证管理。但从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发布的《第一批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可以看出,CCC认证更多地是针对整机产品,而许多零配件并未列入目录内。因此,电子企业往往无法通过查看供应商提供CCC证书的方式确定其采购的物料是否符合有毒(害)物质(元素)控制标准。
第三,大部分物料的有毒(害)物质(元素),如电极和引导端子所含的镉、电池和电池组所含的汞,在电子产品的整体组装工艺流程中是无法消除的。因此,通过有效的供应商管理,对原材料和元器件进行确认和追溯是电子整机生产企业控制其产品中有毒(害)物质(元素)的一个关键。
改进电子企业供应商管理模式
笔者认为,电子企业的供应商管理改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公布物料污染控制目标。有效的供应商管理始于企业对其采购目标和期望的清晰陈述。因此,电子企业应及时形成并公布其对物料污染目标和要求的供应商管理指导文件(如SONY公司制定的“绿色伙伴系统”),该文件应包含污染控制方案及采购物料污染控制指导方针,确定在选定供应商时要优先考虑积极配合开展物料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活动的供货厂商;同时,根据有关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制定采购物料污染控制管理等级准则,明确外购零器件、用于搬运(保护)的包装材等物料中所含有毒(害)物质(元素)的设定限制值。
第二,要求供应商作出承诺及自我评估。在采购物料污染控制指导方针及采购物料污染控制管理等级准则的基础上,企业应先进行风险评估,根据物料中是否容易含有毒(害)物质(元素)及其去除的难度,将供应商分为高风险供应商和低风险供应商。对高风险供应商,电子企业应要求其签订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自我声明书,保证其提供的物料不含有毒(害)物质(元素)或其含量未超过电子企业要求的限制值。
第三,要求供应商进行第三方评估。由于电子信息产品涉及到数百个零部件,企业难以承担对所有供应商零部件逐一进行检测的费用。因此,作为对供应商符合性声明的支持,企业应要求供应商提供原材料及制造工艺中所有辅料的合格检测报告及零件清单、图纸,该报告应该是供应商委托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对物料进行有毒(害)物质(元素)符合性测试与验证后出具的。
第四,实施定期的供应商现场审核。对供应商实施定期现场审核,是电子企业保证其供应商管理有效性的重要途径,通过现场审核,电子企业可以及时、准确地发现供应商存在的问题,以此优化供应链,淘汰一些不合格供应商。
第五,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方式。在选择并培养一批合适的供应商后,电子企业可与其在相互信任基础上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这有利于实现双方质量、创新和价值共享。长期合作关系更强调双方共同利益、总获取成本和长期业务关系,有利于双方涉足对方的技术领域,共同分担解决问题和管理的责任,并通过长期协议来强化建立在全面管理基础上的污染物控制措施。
上述供应商管理模式虽然会造成电子企业采购成本的增加,但能大大减少企业后期的污染物控制和治理投入,不仅保证了最终产品符合或超越目前国内外有关污染物法规的规定,而且有助于提高电子企业的外部形象,从而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